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活化高中地理教学

2019-08-20 15:10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活化高中地理教学

广东省惠东中学/易爱群

摘自:《广东省惠东中学》

[摘要]结合课标及教学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加强区域间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突显地理课改理念,推动地理课程实施。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高中地理教学;开发;运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这种要求对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思维观念定势和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积极迎接和尽快适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将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保障,特别是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

那么开发什么呢?地理学科的教学必须拓宽教学思维,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性、综合性、有效性的特点,应紧密联系当地实际,选取典型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生成文本转化,用课堂书本理论去分析生活中博杂的地理现象,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怎样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呢?

1)确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利用于教材之中。

教师在新课改中要逐步确立起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处理方式上,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标而不是紧扣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学习教材“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时,就课前利用学校接近飞鹅岭的优势,组织学生到山上收集各种自己所要了解的岩石标本,并贴上标本采集的位置、时间和人员。然后根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岩石成因的分类,并写出该岩石的用途和成分等。在学习“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组织学生了解惠东县城平山镇的土地利用类型,收集东华路、建设路等商业街及华侨城广厦花园等住宅区及太阳坳工业区的地价;让学生分析肯得基快餐店及惠东水果批发市场的区位原理;对比惠东银基商贸城和惠东平山服装批发市场及创富商贸城的区位的利弊和发展方向。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时让学生收集西枝江、广汕公路、324国道、平深路的建设在不同时期对聚落(平山镇)空间形态的影响的相关资料等等。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具体的乡土课程资源,在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之间铺设了一条坦途,活化了教材,以生活化的方法把教材当成可感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既保证了教材知识的有效传播,又使得课堂呈现出接近现实生活的一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了课堂效果。

2)利用生活地理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

惠东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的大亚湾、红海湾畔,紧靠深圳特区和汕头经济特区,历来是粤东交通枢纽和主要商品集散地,享有岭东重郡之誉。东江支流西枝江自东北向西南横贯中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宜人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俗风情,工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等地理课程资源丰富且典型,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优势,将工农业生产、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乡土资源与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建立具地方特色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资源库,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人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地收集各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例如我们惠东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在革命战争时代,高潭镇成为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的所在地,被称为广东井冈山,中洞村更有东江红都之称。另外,平山镇百丘田革命老区、安墩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等也为惠东县红色旅游增色不少。惠东县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滨海有东方夏威夷之美誉的巽寮海湾,港口有全国迄今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港口的双月湾平海湾沙白水蓝、波平浪柔,也是观海听潮、休闲旅游的绝好去处。惠东县历史悠久,建于明朝的平海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岭南地区唯一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多祝镇黄狮古围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具有浓厚的岭南客家风情,还保存有御赐牌匾、圣旨等珍贵文物。九龙峰的谭公祖庙、新庵的西来古刹、增光的龙岩寺、吉隆的石庵、稔山的雷鸣庵等民间宗教寺庙,构成了惠东县古色古香的文化景观;惠东县境内既有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古田自然保护区,也有栽种着奇珍异果的惠东永记生态园,新开发的新庵生态游、梁化森林公园及南山漂流等项目也极富情趣。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把惠东的旅游资源整合为四“色”即“红色、绿色、古色、蓝色”,学生颇有成就感。可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鼓舞学生树立建设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引入鲜活乡土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有关当地的图片、报刊资料、录像、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这样的本地情景有很多,可以关于自然的也可以有关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热点的,在进行教学时可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不同班级和学生的特点可以有选择性的提供不同的“背景”。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的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并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

通过以上案例,可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形象具体、贴近自然,给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来自生活,有利于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不同场所中亲身体验、增知长智,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对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过程,即学生主动进行探索、解决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归纳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就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形成和强化的过程。尽管学生收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不太高,但学生却可以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有助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均衡发展,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同时,有利于建构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能力素养。教师要有效地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就需要钻研地理课程目标、内容,分析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以便能给在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等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可以说,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得以优化,能力也得到提升。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地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决定了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地理课程资源、更新以及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体现了地理课改的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新课程的这些理念,没有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作为支撑,没有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影响课程目标达成和课程改革推行。同时地理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丰富,外延广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辅助课程的资源会不断更新与完善。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深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能使地理课程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课程.教材.教法》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